新生儿科
(一)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国外已经成熟运用于新生儿临床,2000年我院新生儿科成功将PICC运用于首例临床。PICC技术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长期静脉营养、及时有效的抢救用药和减少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PICC技术不仅在治疗上显示了突出的优点,还有着有效保护患儿外周血管组织,拔管后不留后遗症的特点,在我科每年应用率达100-12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
  纤支镜1979年首次应用于儿科临床,近年来由于其大小和结构的不断改进,纤支镜在国外儿科临床的应用已很普遍,大量资料表明,纤支镜对婴儿和各种胎龄、体重的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科应用的适应症包括:1)诊断方面包括:小儿气道先天畸形、狭窄、异物、炎症等情况的形态学观察、病原学检查、组织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2)治疗方面:气道探查、气道分泌物的清理、异物取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等。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安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3%。
  总之,纤支镜检查技术具有适应症广、安全性高、结果可靠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我科数名专业人员已接受纤支镜检查技术的专科培训,现已成功开展纤支镜临床检查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将为广大呼吸道疾病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转运系统)
      我院于1993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全国最早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并提出“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和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新模式”的理念,十多年来共建立网络内医院133家,同时还将网络扩展到广西、江西及湖南等省,转运危重新生儿达1万余例,治愈率达到90%以上,真正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成功率,区域性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4.41‰降至2.55‰,对广东省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4.43‰降至2010年的2.85‰的贡献率达16.2%。此理念已通过发表论文、举办国家级学习班等形式传播到全国,十余年来共有相关课题立项5项,发表相关论文25篇,“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新模式”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以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标志着我院的危重新生儿系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将此技术通过培训等方式推广到全省,同时以新生儿ICU质量控制中心为依托,进一步规范全省新生儿院前急救工作,要求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的医院都进行转运前评估,从硬件设备、医院新生儿科的技术力量到医护人员素质等,均提出严格要求,并规范转运记录,从而保证新生儿转运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