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后鼻孔闭锁或鼻腔狭窄者,出生后即有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 1/5000 ~ 1/7000,基于国内先天性鼻腔狭窄及闭锁的发病率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目前数据显示,术后脱机成功率已提升至90%以上,而我院采用的鼻腔成形术结合低温等离子技术,脱机率达100%。该技术突破不仅避免了气管切开带来的感染及长期护理难题,更通过保留鼻腔生理结构促进患儿正常发育,其诊疗经验已被纳入《中国新生儿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当前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约15%-20%的呼吸衰竭患儿存在隐匿性上气道狭窄,早期CT或MRI筛查结合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推广,可使此类患儿的早期干预率提升30%以上。
患儿童童(化名)出生后即出现呻吟、气促,因左侧鼻孔胃管置入困难伴呼吸衰竭、肺炎、蛋白血症等2月5日-2月15日转入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治疗,期间2次尝试撤机后均出现气促、发绀等呼吸困难表现,经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抗感染治疗后仍反复撤机困难。2月15日-3月14日转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仍需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考虑先天性鼻腔狭窄致撤机困难。
家属辗转了解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邹宇主任在这一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家长为进一步治疗,要求转至我院治疗,由我院出车接回,3月16日入我院3月17日尝试撤机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考虑患儿多次撤机均失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明确诊断为罕见的双侧先天性鼻腔狭窄(左侧梨状孔及后鼻孔狭窄),合并上呼吸道梗阻性呼吸衰竭、贫血及卵圆孔未闭。经我院PICU、放射科、麻醉科、口腔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学科会诊讨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认鼻腔狭窄为主要原因,最终决定行鼻腔狭窄矫正术。
术中见双侧鼻腔狭窄,经肾上腺素棉片收缩、探条扩张后,动力切割刀切除下鼻甲多余黏膜并低温等离子止血,同时对左侧后鼻孔上缘黏膜消融以扩张狭窄区域。麻醉平稳无并发症,患儿带管送PICU行呼吸支持及抗炎止血等监护治疗。术后经PICU精心护理后脱氧,回我科观察2天后顺利出院。出院后家长为表示感谢,特赠锦旗一面,感谢PICU、放射科、麻醉科、口腔科等兄弟科室的协作。
双侧鼻腔狭窄一般可以经口呼吸,脱不了氧考虑部分舌根后缀,但未达到口腔科手术指征,此病例为全国第二例双侧鼻腔狭窄合并呼吸衰竭的新生儿手术案例,首例为2021年由广西妇幼保健院转至我院救治的患儿,两例均通过微创手术避免气管切开,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气道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双侧下鼻道成形术后顺利脱氧,避免气管切开手术,标志着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这一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标杆性影响力。
本病例的成功不仅验证了微创手术在新生儿复杂气道疾病中的优势,更为国内同类型病例提供了可复制的诊疗路径,其技术核心在于精准解剖重建与保留生理功能的平衡,未来结合3D打印模型辅助术前规划,或将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