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
基孔肯雅热诊断与治疗
发布日期:2013-06-09   浏览次数: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3. 实验室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诊断标准

     1. 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2. 确定诊断: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

     鉴别诊断

     1.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2. O’nyong-nyong等甲病毒感染: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和基孔肯雅热相似,不易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需要通过特异性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需要仔细分析。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鉴别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3. 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4.其他: 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对症治疗
     1. 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3.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预防措施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二)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摘自丁香园基孔肯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