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
神经精神狼疮与自身抗体
发布日期:2012-11-25   浏览次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血清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相关。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并伴有精神障碍称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NP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枢、外周及自主神经系统均可受累,它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临床特征,是SLE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SLE若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一般表示预后很差,常导致病死率增加。迄今为止,在SLE中已证实存在约200种自身抗体,并且数量上还在不断增加。然而,只有少数自身抗体被证实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在评估疾病的活动度、预测疾病的分型或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或价值。而被证实在SLE发病机制中有因果关系的自身抗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多数与SLE相关的自身抗体被解释为继发于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或B细胞多克隆活化后自身抗体数量的增加。目前认为,在SLE中发现抗磷脂抗体、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抗神经元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助于NPSLE的诊断,这些自身抗体也被认为是与NPSLE相关的几个特异自身抗体。

      目前临床卜尚无技术可以作为NPSLE诊断的“金标准”,对NPSLE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脑电图、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但缺乏特异性。现趋向以抗神经元抗体、抗NMDA受体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来诊断NPSLE和判断预后。现将NPSLE与自身抗体的关系、应用前景与展望综述如下。

      1 NPSLE相关的自身抗体

      1.1 抗磷脂抗体(aPL):aPL是一组异质性的自身抗体,可识别一些特殊的磷脂结合蛋白。aPL检测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狼疮抗凝物(LAC)等。aPL尤其是aCL和LAC的检测在NPSLE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aPL与NPSLE患者卒中、癫痫发作、偏头痛、认知障碍、横贯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等相关。SLE患者aCL阳性率约12%~30%,LAC阳性率约15%~34%。aPL阳性的SLE患者易出现脑白质损害,发生机制可能为脱髓鞘病变、血栓造成局部缺血或腔隙性脑梗死引起局部水肿,aPL可作为预测神经精神事件的重要因素。Sanna等报道,aCL与脑血管疾病、头痛及癫痫发作独立相关,LAC与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高密度损害独立相关。Ostanek等报道,IgG型aCL与脑卒中和癫痫相关,抗β2-GPI抗体与脱髓鞘疾病有关。

      1.2 抗NMDA受体抗体:NMDA是谷氨酸受体系统的一个亚族,谷氨酸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脑区并影响多种神经元功能。NMDA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是一种中枢谷氨酸盐兴奋性受体,在整个脑神经细胞上都有表达,尤其在海马区高表达,不仅通过调节钙离子内流,保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突触的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它包括7种亚型,其中研究较多的2种类型为NR2A和NR2B。Omdal等为明确SLE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与NMDA受体亚单位NR2A、NR2B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7例SLE患者血浆抗-NR2抗体水平,同时进行精神分析及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显示抗-NR2与抑郁明显相关,但与短期记忆及学习能力无关,充分说明抗-NMDA受体与NPSLE患者脑功能失调存在着密切关系。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和中枢NPSLE相关。

       在SLE患者中有一种抗dsDNA抗体亚型,DeGiorgio等证实了这种亚型与NMDA有交义反应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正常情况下,血脑屏障可阻止这些抗体进入脑部。在具有NMDA受体抗体的小鼠模型中,用细菌脂多糖破坏血脑屏障,可观察到海马神经元的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并有应激激素肾上腺素的升高,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而引起情绪的改变,并观察到小脑扁桃体的选择性受损。最近在尸解SLE患者的神经元上发现了这种抗体,提示该抗体作为受体的激动剂,如果穿越了血脑屏障,会使神经元过度活化而死亡。

      1.3 抗神经元抗体:NPSLE患者体内存在以神经组织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可局部产生(如鞘内分泌)或通过削弱病变处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这些抗体结合于神经细胞,促进分泌细胞因子,继而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广泛的神经组织损伤(包括神经元和轴索).这与临床上NPSLE的“弥漫型”有密切关系。血清抗神经元抗体对诊断SLE特异性较高,脑脊液(CSF)抗神经元抗体对NPSLE的诊断既敏感又特异,且抗体水平与NPSLE病情活动相关。抗神经元抗体的一个亚群为脑反应性自身抗体(BRAA),对神经膜组织特异,可通过非神经组织交叉反应抗原对其进行检测。Tin等研究发现,60%BRAA阳性的SLE患者有精神异常和(或)癫痫,2%BRAA阴性的患者有上述表现。抗神经元抗体对NPSLE的预测诊断价值较为肯定,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的NPSLE,抗神经元抗体可以作为一项辅助诊断指标。近年来,在NPSL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Yo抗体(抗小脑浦肯野细胞胞质抗体)、抗Hu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Ⅰ型)和抗Ri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Ⅱ型)被发现和鉴定。

     1.4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神经节苷脂是一组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神经节苷脂GM1(即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人类神经节苷脂的丰要种类。神经节苷脂GM1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神经节苷脂CM1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细胞外表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正常神经组织神经节苷脂被遮盖,当抗原成分暴露后会产生抗神经节苷脂抗体。SLE患者IgG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与偏头痛、痴呆、外周神经病变及HLA2DQB1 30404基因型相关;IgM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与抑郁及HLA2DQB130605基因型相关。SLE患者可能存在抗体直接作用于GM1受体的抗体,使电冲动与神经递质改变,从而产生弥漫性脑部/外周神经症状,在Weiner等的研究中发现抗GM1抗体与SLE患者头痛发生有关。

     1.5 抗磷酸丙糖异构酶抗体(抗-TPI):磷酸丙糖异构酶是一种糖酵解酶,此酶缺乏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及神经功能障碍。抗-TPI通过激活补体和巨噬细胞导致神经元和轴突变性,结合神经元相关蛋白导致神经细胞凋亡。NPSLE患者抗-TPI水平明显高于非NPSLE、系统性硬化、炎症性肌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Sasaj-Ima等发现脑脊液抗-TPI阳性患者的补体C3d水平明显高于抗-TPI阴性的患者,提示扰-TPI激活补体系统参与了NPSLE的发病。

      1.6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P):抗-P为针对核糖体P蛋白C末端区的抗体,主要针对60s核糖体亚单位磷酸蛋白P0、P1、P2,是SLE患者血清中抗细胞胞质抗原的抗体,对诊断SLE特异性很高。Yoshio等观察了70例SLE患者,发现NPSLE患者脑脊液中的抗-P高于非NPSLE患者,且具有混和性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的阳性率最高。另有文献报道,SLE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弥漫型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脑脊液中的抗-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抗-P是否与临床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对此还尚有争议。抗-P是典型的抗核糖体抗体,其多种生物学作用导致NPSLE症状的出现,与抑郁、癫痫发作、横贯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等有关。检测脑脊液IgG型抗-P比检测血清IgG型抗-P对NPSLE更有诊断价值。Matus等发现一种新抗-P靶抗原,将其命名为神经表面P抗原(NSPA),抗-P结合NSPA可以介导神经元细胞钙内流及细胞凋亡,检测不到NSPA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受到抗-P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揭示了抗-P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可能的机制。

                                                   摘自丁香园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