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
对比剂肾病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12-10-31   浏览次数:

     随着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龄、有严重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使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占发病率的11%。在美国,每年约有100万次的造影操作,CIN的发生率达150000次/年。至少1%的患者需要透析治疗,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7d,年费用增加达3200万美元。不需要透析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延长2d(每天500美元);等于每年增加1.48亿美元。在中国,关于CIN的统计资料还很少,但CIN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本文就近年关于CIN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对比剂的分类

     最早使用的对比剂是离子化单体,其渗透压达1500~1800mOsm/kg,如泛影葡胺(diatrizoate)。由于发现这种对比剂有毒性,随之出现了新的非离子化单体,如目前常用的欧乃派克(Iohexol),称为低渗对比剂,其渗透压也有600~850mOsm/kg,仍高于血浆渗透压。最后为非离子化的等渗二聚体,其渗透压为290mOsm/kg,与血浆相似,如碘克沙醇(iodixanol)。

     2 CIN的定义

     在很多研究中,CIN的定义为:无其他原因,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下降。具体表现为:使用对比剂后48~72h,血清肌酐水平上升44μmol/L,或比基础血清肌酐水平上升25%。但血清肌酐水平受年龄,性别,体重等的影响,所以有人提出用肌酐清除率反映CIN。

      3 CIN的病理生理

     关于CIN的病理生理研究众多,主要与3个因素相关:①碘剂的直接肾毒性作用;②肾脏微血管栓塞;③对比剂和血栓导致的肾内血管的收缩。碘剂的直接肾毒性已经得到证实,而且与对比剂的渗透压相关,体外实验显示,低离子化或非离子化、低渗或等渗的对比剂肾毒性作用较轻。但也有人提出,由于等渗对比剂增加血液黏滞度,减少肾脏血流量,影响组织氧化,与低渗对比剂相比有更多的不良作用。

      经皮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患者50%肾脏微血管内可发现微胆固醇栓子,约1%的高危患者,急性胆固醇栓塞综合征(CES)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这种ARF虽然并非由对比剂本身直接导致,但与造影过程相关,并且与对比剂所致肾损伤同时发生,所以肾脏微血管栓塞可以视为对比剂肾病和CES所致的ARF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

     肾内的血管收缩可以是对比剂导致的血管反应,也可以是胆固醇栓塞导致的脏器反应,最终都导致肾脏缺血、缺氧损伤。缺氧兴奋交感神经,导致肾脏血流减少,特别是髓质外层缺血。而同时,由于对比剂导致渗透性利尿和利钠,使远端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则髓质外层耗氧量增加,肾脏损伤加重。有研究用微电极方法,发现使用高渗对比剂后,外髓氧分压从基础26mmHg下降到9mmHg。也有人用血氧水平依赖的磁共振方法,发现髓质不饱和血红蛋白比例明显增加。

                                                           摘自丁香园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