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
咯血的止血治疗
发布日期:2012-10-30   浏览次数:

     止血是急救处理的重点,包括应用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介入止血、手术切除病变肺叶(或段)等。

     1 药物止血:

     1.1 缩血管药物:无禁忌证者以垂体后叶素为传统药物的代表及首选,止血成功率约65%~70%。垂体后叶素是垂体后叶的水溶性成分,内含催产素及加压素,其中加压素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使肺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收缩,肺内血流量锐减,肺静脉压下降;破裂血管血流缓而形成血凝块止血;因半衰期短需持续滴注维持止血效果。由于垂体后叶素收缩冠状动脉、子宫及肠管平滑肌,对冠心病、心力衰竭、肺心病、高血压、肠结核及孕妇均忌用,注射过快可有恶心、面色苍白、心悸出汗、腹痛、便意等。垂体后叶素也可雾化吸入,黄颖新等用垂体后叶素20~40U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持续滴注(紧急咯血时用垂体后叶素10U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滴注),疗程72h,总有效率为87%;又用垂体后叶素6~12U加生理盐水20~30ml雾化吸入,每次20~30ml,根据咯血量大小每日吸入2~4次,疗程72h,有效率为9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垂体后叶素直接进入小气道,作用于出血部位,促进局部血管收缩止血,避免了全身用药不良反应。但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催产素:乔丽华等用催产素10U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注,然后20U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连续3d。治疗组36例总有效率为91.7%。其机制是直接扩张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且因催产素系脑垂体后叶素成分之一,但不含加压素,故对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咯血者比用垂体后叶素安全,且不良反应少,该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意、心悸等不良反应较垂体后叶素明显减少。但妊娠合并咯血者禁用。

      1.2 扩血管药物:文献报道应用种类很多:如Q一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一氧化氮前体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药物阿托品、654-2、心得安等;其他如普鲁卡因、氯丙嗪也有应用。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扩张体循环血管,增加体循环血液滞留,“内放血”减少入肺血量,同时肺小静脉扩张减轻肺瘀血,从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重分配角度减少肺血量,减慢破裂血管血流而止血,对合并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者有利。将硝普钠用于结核大咯血止血快,显效率高。扩血管药可引起血压下降,要保证有效血容量,注意给药速度及监测血流动力学。

     1.3 促进凝血止血药物:常用者如促凝剂立止血、凝血酶、鱼精蛋白等;抗纤溶剂如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PAMBA)等;增加血管致密性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C等;其他药物如止血敏,维生素K及中药等通过多种作用促进凝血止血。促凝止血药可防止血块溶解脱落而再出血,在应用血管活性药基础上可为主要辅助用药。

      1.4 奥曲肽:奥曲肽广泛用于上消化道大出血,但用于治疗大咯血的机制未明。左国荣等用奥曲肽治疗肺结核大咯血12例。先用奥曲肽0.1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滴注,继之25μg/h持续静脉滴注直至出血停止24h。总有效率为90%。与垂体后叶组(总有效率72%)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少,偶有腹泻与皮肤搔痒。其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主要与其减少内脏血流量和降低肺循环压力有关;其次奥曲肽具有激素活性,亦可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及内科常规止血药物治疗无效,而患者又不耐受手术或创伤治疗时应用价值更大。

      1.5 糖皮质激素:在一般止血药物及垂体后叶素治疗无效的肺结核伴顽固性咯血时可以考虑使用。柏圣怀等对10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基础上用糖皮质激素止血,所有病人给予琥珀氢考的松150mg静脉滴注,每日上午1次。咯血停止后2~3d琥珀氢考的松停用。如果激素应用7d仍不能止血则停用。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6.7%。作者认为: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为控制病情、减少出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及顽固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

                                                   摘自丁香园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