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
癫痫部分性发作及抗癫痫药物选择标准
发布日期:2012-08-19   浏览次数:

      20世纪40年代,我们没有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标准,因为能用于临床的药物实在太少。之后随着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的推广和成熟,以发作类型作为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标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传统的经典指标。在国内这种经典指标的确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从那时起,癫痫病学已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新药不断问世,再加上高分辨率磁共振、功能磁共振、高分辨率脑电图,尤其是高频脑电图、脑磁图的应用无时不在改写人类对癫痫疾病的了解及诊治的进步,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现有的知识框架。这种数十年不变的经典指标已不可能反映与时俱进的癫痫病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也难以得到国际组织的广泛赞同。

      癫痫发作分类的基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1)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分类是1981年癫瘸发作的分类,其分类的基础是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凡脑电图表现为一侧异常的均认为是部分性发作,而随着脑电图分辨率的大幅提高,以前认为是双侧起源的则可能由于脑电图的高分辨率而证明其是先后而不是同时出现在不同脑区,从而使拟诊中的全面性发作成为局部起源的部分性发作;(2)癫瘸临床表现提示癫痫发作起源于局部者也常常被诊断为部分性癫痫,而不管其随后是否有全身性发作。点燃模型是将电极置于单侧动物的杏仁核,通过反复刺激引起动物的全身性发作,被认为是最符合人类颞叶癫痫的模型,也是典型的部分性发作模型。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的使用,许多常规影像学技术未发现异常的患者也可能在脑部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表现,从而改变发作的分类,尤其是功能磁共振的日趋成熟,更加深了临床医生对癫痫起源的理解,从而使部分性癫痫的发作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也越来越相信癫痫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动摇癫痫分类的基础。这带来了2个主要问题:①以前按全身性发作治疗的部分性癫痫患者所取得的疗效需要重新解释;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高分辨率的脑电图、磁共振的发展还会使更多的癫痫全身性发作被分类为部分性发作,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使国际抗癫痫联盟不断修正部分性癫痫的定义。最近,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癫痫发作的网络学说,认为癫瘸起源于单侧并仅影响到网络局部为部分性癫痫,影响到双侧网络则为全身性发作,修改了癫瘸分类的观念。很明显,现在的癫痛部分性发作与以前的部分性发作在内涵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而,用以前部分性发作的概念来指导现在部分性发作患者的选药是明显不合适的。

      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实践也在动摇这种依据发作类型来作为选药标准的合理性。丙戊酸是治疗全身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过去40多年的实践发现其对部分性癫痫的发作仍然有效,且疗效不低于经典标准推荐的卡马西平。传统用于治疗全身性发作的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也从未被发现其治疗部分性发作的有效性比卡马西平差,并且由于它们价格低廉,仍在世界许多地方被广泛使用。一些新药,如拉莫三嗪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与卡马西平也无明显差异。

      在癫痫病学研究中取得的进步被大多数国际组织所接受并将这些反映在其指导性的文献中,如美国神经病学会在其癫痫防治指南中就将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都作为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英国也有类似的表述。中华医学会临床诊治指南中也将卡马西平、丙戊酸、奥卡西平、拉莫三嗪作为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而放弃了传统的经典标准。

      但经典标准中也有其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失神及相关的发作方面。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仍然因其有加重发作的副作用而被禁用于失神发作的治疗。

       要走出当前药物治疗的困境,找到合理的指导用药的方法,我们需要更新观念、获取新思想。癫痫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一个靶点的孤立选择可能对于这种多因素疾病并不合适。大多数临床有效的抗癫痫药物都是通过几种作用机制联合起作用的(如阻断电压依赖性钠或钙离子通道,增强γ-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抑制谷氨酸的兴奋等),同时阻断激活典型钠离子通道和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受体门控通道这两种作用机制的联合作用使ADCI(也称为SGB—017)在一些不同动物癫痫模型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除探索新的药物指导原则外,我们注意到,不管是国内或国外,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使用越来越多,相对广谱的抗癫痫药物可能会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

                                                                摘自丁香园癫痫